沿着京张“人字形”铁路,一撇一捺的捺字,我们穿过沟壑、原野,来到了居庸关。
居庸关,取“徙居庸徒”之意。据说,秦始皇当年修长城时,将征来的民夫、押解的囚徒和士兵徙居于此,故名。
居庸关,地势险要,跨两山,建于峡谷之上。南有“南口”,北有“居庸关”,中间是长达18公里的溪谷——关沟。自古就有“天下九塞”之一,“太行八径”之八之称,是长城的一个重要关口,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到了明代更是京城的门户,西北的屏障。清乾隆皇帝有诗赞曰:“居庸天险列峰连,万里金汤固九边。雄峻莫夸三峡险,崎岖疑是五丁穿------”道出了居庸关的雄伟险要。
居庸关,关键是在历史上的作用,看来那个关也没有它这么重要。东西山海关、嘉峪关也好,外三关宁武关、偏头关、雁门关也好,内三关紫荆关、倒马关也好,都不像它历经的战争多,特别是改朝换代。
辽天祚帝保大三年(1123年)四月,金将斡鲁袭天祚于阴山,在居庸关俘获辽将耶律大石,后来天祚帝失国。
宋嘉定四年(1211年),成吉思汗在野狐岭击溃金兵40万,乘胜追击,一举攻破宣德,又派前锋将哲别去夺取居庸关。哲别用计,大败金兵,占领居庸关。
明惠帝建文元年(1399年),燕王朱棣在北平起兵造反,派兵攻打居庸关,控制了居庸关,扫清了北平外围,排除了后顾之忧。
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土木堡之变,英宗被俘。十月,也先挟英宗兵临北京城下,被于谦等击退。另一部五万骑兵围攻居庸关,明军守将罗通利用天气骤然变冷的机会,水洒城墙,结冰而滑,使瓦刺军无法攻打,后又不断出城袭击瓦刺军,终于大败瓦刺军。
当然,居庸关除去战争外,也有风流逸事。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八月,武宗皇帝带着江彬,身着便服混出德胜门,乘坐一辆马车向居庸关驶来。巡关御史张钦得知消息后,先是陈说“土木堡之变”教训,进行劝阻,后是忠于职守,闭关拒命,不让武宗皇帝出去。
武宗皇帝游兴正浓,你不是守关不让我出去吗?我把你调离了,令张钦出巡白羊口,另派他人守居庸关。过了20天,武宗皇帝故伎重演,还是出了居庸关,接着寻花问柳,竟然从大同府携带一美女回来。
哪知,这美女还是难以享受,到了居庸关夭折了,便埋在了这里。始称“白凤冢”,俗称“白墓”。更有文人墨客还编了一出戏“游龙戏凤”,讲的就是这段故事,“大明一统锦山河,龙凤车辇多快乐!孤王出了燕京地,梅龙镇上景致多”------
不过,我们没有去看“白墓”,而是游起关城。这也是长城“三大关城”之一。那两座关城,我都游过,一是“天下第一关”山海关的关城,一是“天下第一雄关”嘉峪关的关城。怎么居庸关也称“天下第一雄关”,这不自相矛盾吗?此雄关,非彼雄关也!虽然都说“天下第一雄关”,但地理位置不相同,作用也不相同了。
嘉峪关在长城的西端,大漠边缘,现存关城也是明初置建,主要是防卫着西边的边陲。而居庸关,是明朝京西四大名关:居庸关、紫荆关、倒马关、固关之首,为“京畿藩屏”, 是北京西北的天然屏障。 明成祖曾赞曰:“路险而窄,北京之襟喉也!百人守之,万人莫窥。”可想而知,它的位置多么重要。
据说,居庸关关城,是明朝大将徐达所建,“跨两山,周一十三里,高四丈二尺”。有南北两关,南关瓮城中建有福佑关城的关帝庙,北关瓮城中建有镇守北方大神的真武庙。南北券城上列有古代铁炮,镇守关城。关城内还有叠翠书院、泮宫,特别是中心还有一云台,为一过街塔基座。据传,建于元至元五年(1345年),台上原有三座喇嘛塔,后来被毁,券洞为五边折角式拱券,可通车马,故称过街塔。但券洞四周的雕刻,四大天王,六种文字,大佛小佛,花草图案,都是元代雕刻艺术的杰作。现在,已经成了旅游胜地。
出了关城,环视四周,高山屹立,翠嶂重叠,溪谷涧壑,长城烽火,车水马龙,铁路公路,南北通衢,十分繁忙。今日之居庸关,依然不失雄伟险要。不由感慨又写一诗:“居庸险峻关沟立,自古战争难止息。角色如今突转变,满山游客赏雄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