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皇帝有很多称呼,有的以庙号来称呼,有的以谥号来称呼,还有用年号称呼的。那么庙号、谥号、年号之间的区别是什么?为什么早先皇帝的称呼用谥号,后来用庙号,再后来用年号呢?下面小编就来聊一聊这件事。
庙号
庙号是一个皇帝去世之后,后代为其立庙祭祀用的名号。庙号起源于商朝,在周朝的时候没有庙号,而到汉朝的时候,庙号又重新恢复,被后续的 朝代延续下去。早先的时候不是所有皇帝都有庙号的,庙号是需要具有相当大的贡献的皇帝才具有的。一般开国皇帝为“祖”,后继者为“宗”。
比如在西汉的时候,只有刘邦、刘恒、刘彻、刘询、刘奭、刘骜、刘衎七个皇帝有庙号,分别是汉太祖、汉太宗、汉世宗、汉中宗、汉高宗、汉统宗、汉元宗,后来刘奭、刘骜、刘衎的庙号还被淘汰掉。
也就是说西汉二百年当中只有四个带庙号的皇帝——汉高祖刘邦、汉文帝刘恒、汉武帝刘彻、汉宣帝刘询。这四个皇帝都是明君或者雄主,拥有庙号名副其实。值得一提的是,刘邦的庙号是汉太祖,谥号为“高”,而《史记》中称呼刘邦为汉高祖,后世也把这个称呼延续下来。可以看到在这个时候得到庙号是一种门槛比较高的事情,而到三国时期,庙号的门槛逐渐降低,到后来基本上每一个皇帝都有庙号了。
谥号
谥号是对一个人的生前事迹的盖棺定论,起源是来源于西周初期。不仅是皇帝有谥号,大臣同样具有谥号。谥号作为对人的盖棺定论,本身具有评判的味道,也有不同的感情色彩。在《逸周书》当中有一篇《谥法解》,就是解释每个字在谥号当中充当的含义。比如汉武帝中的“武”字,在《谥法解》中的含义就是“刚强理直”、“威强澼德”、“克定祸乱”、“刑民克服”、“夸志多穷”,还是比较符合汉武帝的历史形象;而隋炀帝的“炀”字的含义则是“去礼远众”、“好内远礼”、“好内怠政”,不过这是唐朝追谥的。
谥号拥有评价的色彩,而且几乎每个皇帝都有一个,所以早期的皇帝都习惯用谥号来称呼。比如汉武帝、汉献帝、魏武帝、晋武帝、隋文帝等等。因为这个时候谥号大多是一个字或者两个字,所以称呼起来比较方便。而后来皇帝的谥号越来越长,甚至达到十几个字二十几个字,而皇帝的庙号反而发展为人手一个,于是称呼也从谥号改为庙号,比如唐太宗、宋太祖等等。
年号
年号是古代用来纪年的一种方式,最早起源于西汉时期,汉武帝创造了第一个年号,在之前都是统治者加年数,到汉武帝之后才用年号加年数来纪年。年号产生的原因不同,换皇帝需要更改年号,有的时候看到一些祥瑞也要更改年号。与谥号或者庙号不同,基本上年号都带有正面的色彩。
在明朝、清朝之前的朝代,每个皇帝的年号数量不同。就拿创造年号的汉武帝举例,汉武帝使用的年号超过十个。这当然不能用年号来称呼皇帝。而到了明朝、清朝时期,每一个皇帝的年号只有一个,像洪武、永乐、康熙、雍正、乾隆都是年号。人们称呼明清时期的皇帝也习惯使用年号而非庙号。小编个人认为原因可能是因为年号有两个字,比庙号的一个字更加方便记忆和区分吧。
参考文献:《逸周书》、《史记》、《史通》
- 上一篇: 家里养海棠花不吉利植物招财又旺宅
- 下一篇: 做梦梦见手机被偷了 梦见自己手机被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