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综合正文

木兰诗是哪个朝代的(是哪个时期的巅峰作品)

zybk 综合 2024-02-16 22:30:02 145 0
《木兰诗》是中国北朝的一首民歌,郭茂倩《乐府诗集》归入《横吹曲辞·梁鼓角横吹曲》中。这是一首长篇叙事诗,讲述了一个叫木兰的女孩,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在战场上建立功勋,回朝后不愿作官,只求回家团聚的故事,热情赞扬了这位女子勇敢善良的品质、保家卫国的热情和英勇无畏的精神。

历史上的所谓北朝,始自南北对峙之初,终于北周禅位,即公元318-581年。在这260多年中,318—439年是十六国混战时期,439—581年为后魏、北齐、北周的统与分治时期。

北朝时期,北方各游牧民族军事集团在中原纷争掠夺,经济上受到严重的破坏致使文苑荒芜,诗坛冷落。现存的60多首北朝民歌多是魏太武帝以后,经过与汉族的融合,用汉语记录下来的。

到了梁代才由乐府机关收集称为(梁鼓角横吹曲)。这是当时北方各民族作的马上演奏的军乐,因为乐器中配有鼓角,因此得名。

花木兰.刘亦菲版

在魏太武帝当政之前,北方各民族以自己的语言歌唱,歌辞史志无记载,从《折杨柳歌辞》的“我是虏家儿,不解汉时歌”这两句诗,可想见当时的情况。

与南朝民歌玲珑浓艳,几乎全是情歌的情形相反,北朝民歌酷似汉乐府,题材广泛,风格独特;

有质朴奔放的战歌,粗犷刚健的颂歌,率直泼辣的情歌,辛辣诙谐的讽歌,凄切哀宛的悲歌,爽朗明快的牧歌。它充分表现了北方民族的豪迈、尚武的性格特征和精神风貌,其中尤以《木兰诗》为典型代表。

花木兰.关晓彤版

曹丕主张“文以气为主”,这是有道理的。文章要有气势,诗歌要有气韵。读《木兰诗就感到有一股气韵冲来。这气韵来自木兰的高尚人格。出自成熟的艺术技巧。讲这首诗质朴年放,既指思想意蕴,也指艺术技巧。

贯穿《木兰寺》的英雄气、乡土情、乡村语、民歌调,汇合、撞击出一股奔放的诗歌激情,组合、展现出北方中国质朴的民风民俗,这就是《木兰诗》的风格特点,这就是它的成功所在。

木兰的故事和《木兰诗》可能产生在后魏。《木兰诗》热情讴歌了代父从军的女英雄木兰。

木兰这个年轻、爱劳动的姑娘在“可汗大点兵”父老弟幼的情况下,毅然代父从军,说明她是胆有识的女孩子。木兰从军决心一定。很快就好买马购物等从军准备工作,说明她是个勤女子,是个果断之人。

她辞别父母,奔赴战场见黄河水在呼吼,战马在嘶鸣!但她毫无怯,深知和平生活只有通过战斗才能获得。她驰疆场,冲锋陷阵,身经百战,视死如归。她和她的伙伴们的那股英雄气压倒了敌人,历时十年终于胜利归来。

但她不愿享受荣华富贵,决心返回家乡,她那勤劳、质朴的本色始终不变。中华民族不但以刻苦耐劳著称于世,同时又是酷爱自由、富于革命传统的民族。

在木兰的身上,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民所固有的精神、品格和气概。她勤劳、善良、刚健、豪爽、勇猛、质朴、敢打敢拼,富有自我牺牲精神,有信心有能力保卫国家,又具有功成不受赏的高贵品质。

她热爱和平生活,保持劳动人民的本色。正因为如此,千百年来,广大人民钦佩、喜爱。木兰成了我国女中豪杰的象征。

花木兰.杨幂版

但她不是腾云驾雾的英雄,和别的年轻姑娘一样,在她身上充满乡土人情。从军前,她为父老、弟幼不应征叹息过;踏上征途,她想再听“爷娘唤女声”。

经十年征战,她凯旋归来,立即临窗对镜梳妆打扮,现出女儿身,出门会见战友们,把他们吓了一跳。她从军打仗是那样从容坚定,回家现出女儿身,又是那样轻松活泼,无拘无束,这是多么真实的少女形象!

花木兰.赵薇版

《木兰诗》用质朴、生动的北方民间口语、热情奔放的民歌情调、反复吟咏和句法相同语句不断使用的技巧,以及富有情趣的比喻构结成篇。开头六句从后边将讲到的《折扬柳枝歌》中来。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

这一反复吟咏和句法相同语句不断使用的写作技巧的成功运用,使诗歌具有很强的节奏感,使其所表达的感情更加自然深厚。最后借歌者之言,以雄兔竞走,难分高下的比喻结束全文,更增添了几分诙谐,令人回味无穷。

由此可见,《木兰诗》把高度的思想性与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完美的艺术形式巧妙地结合到一块,使得它成为一首风格独特的难得的佳作,使其在我国的文学史上大放奇光异彩,它标志着北朝民歌发展的最高成就。

千百年来,《木兰诗》在民间广泛流传,家喻户晓。木兰的形象在我国诗歌、戏剧、曲艺、图画中经常出现,木兰的品格、精神永放光彩。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链接:https://pipizuhao.com/212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