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史上,一个封建王朝的垮台,不外乎两种情况:一种是内部爆发起义,或者权臣弄权,另一种则是被敌国吞并。
而清朝的灭亡,虽然看似是因为武昌起义引发的连锁反应,但实际上,清朝灭亡的深度原因,其实是被自己的基本盘抛弃——这在中国历史上,算是很罕见的。
1、士绅朝廷与“家族企业”
其实在中国古代史上,大多数朝代不得不奉行天子和士绅群体共治天下的模式:从先秦时代君主和世卿世禄的群臣。
到明清时代的科举取士,君主终究需要从一些有资本的群体里,筛选一部分人出来,协同自己一起管理天下——
不论是先秦时代的贵族,还是明清时代通过科举出身的官员,本质上都是士绅阶层出身。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形容古代朝廷为“士绅朝廷”,是恰如其分的。
不过,这并不符合古代君主的理想:因为古代君主想要的是“家族企业”。也就是说,最好整个天下的管理人,都是自家人才好。事实上也有很多君主为此作过努力,但最后还是以失败而告终。
比如汉武帝时代,汉武帝在削弱诸侯王势力的同时,也担心地方豪强会做大,于是开始了抑制豪强的努力。
不过,即便如此,西汉后期,豪强势力还是出现崛起。并且,豪强基础上的东汉帝国,很有话语权。
再比如明朝朱元璋考虑腾笼换鸟:不断册封朱家人为诸侯王,以求在很多年后,整个地主阶层的生态位都被朱家子孙挤占。
不过,由于朱棣是藩王出身,并且坏了规矩。因此朱元璋的这个制度,成了拖垮明朝的重要因素。
换而言之,古代中国王朝想搞“家族企业”而不得,只好奉行与士绅群体共治天下的原则。
2、清朝统治者的心术
明朝崇祯帝自杀后,清军利用中原混乱的机会入关,并经过二十年左右的战争,基本上消灭了南明抗清力量。
鉴于清朝是女真族基础上的王朝。因此清朝皇帝少不得重用女真族出身的人做官。同时清朝朝廷也意识到士绅群体的力量。
因此清朝入关没多久就开科举,表明愿意接纳中原士绅到朝廷做官的态度。不过,军事方面的权限,清朝统治者一般很少信任汉族士绅。
随着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清朝朝廷不得不正面一个现实:那就是指望八旗军去对战太平军,已经是很不现实的事情了。因此清朝朝廷只好允许各地士绅组建地主武装,来对付太平军。
在士绅的鼎力帮助下,清朝在同治时期,算是基本上肃清了内部的不安分力量。但是新的问题来了:那就是地方督抚利用弹压太平军的优势,掌握了很大的权力。
这让清朝朝廷存在一种大权旁落的感觉。因此清朝朝廷考虑从督抚手里收回权限——事实上,直到清朝覆灭,这些权限都没能收回——从东南互保这一事件就能看出地方督抚对朝廷的态度。
3、立宪
清朝宣统帝在位期间,在慈禧太后和摄政王的一系列操办下,清朝开始了立宪活动。不过,清朝的这一行为,彻底葬送了自己。
首先,清朝宣布废除科举制度。而这一情况直接导致很多士绅群体失去了能进入朝廷做官的机会。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废除科举制度,约等于清朝坏了自古以来和士绅群体共治天下的规矩。
其次,清朝在预备立宪期间,不断强化皇帝的权力,而对于士绅阶层的权益,几乎没有任何建设性意见。这让士绅阶层彻底认清清朝不愿意分享权限的态度。
因此,武昌起义后,在各地实力派的推动下,南方各省很快脱离清朝独立,清朝最终也覆灭了——与其说清朝是被武昌起义推翻的,不如说是因为走向了士绅阶层的对立面,最终被士绅阶层抛弃而垮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