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经常用松柏来比喻君子的品格,因为即使寒冷的冬天,松柏也保持着十分顽强的生命力,古人将其总结为一句话“岁不寒无以知松柏”,那么岁不寒无以知松柏出自哪里呢?下面就让小编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吧。
岁不寒无以知松柏出自哪里
“岁不寒无以知松柏”出自战国时期荀子所著的《大略》,这句话的原句为“君子立志如穷,虽天子三公问正,以是非对。君子隘穷而不失,劳倦而不苟,临患难而不忘细席之言。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无日不在是”。
在《大略》中,此句话表达了荀子对君子品行的赞扬,与对君子志向的肯定,强调君子修身,不畏强权,不困于贫穷,不害怕劳累,不因身份的变换而改变自己的言行举止,必须时时刻刻都鞭策自己,坚韧不拔,这才是君子应有的品质。
荀子简介
荀子(约前325—前238),名况,字卿,又称荀卿。战国时期赵国人,我国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作为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提出了著名的人“性本恶”的思想,集先秦百家思想之大成,创立了先秦时期完整的朴素唯物主义哲学体系,并反映在其《荀子》书中。
荀子的思想主张
荀子是儒家正统的代表人物,继承并发展了儒家的思想和理论体系,主张人定胜天的思想,反对鬼神迷信,而且对习俗和教育极为关注,提出了与孟子相对立的性恶论,强调后天教育的重要性,荀子还将传承下来的《六经》内容重新整理编撰,为儒家文化的传承作出了重大贡献。